|
- 技术进步、教育回报与中国城镇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
- [摘要]利用大样本的微观数据,本文发现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距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利用上述地区差异,本文分析了教育回报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回报越高,女性的相对工资水平越高。此外,利用2005年和2011年的农民工样本,我们发现性别工资差距总体上有上升的趋势。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我们同样发现性别工资差距随着教育回报的上升而下降。本文的结果表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教育回报有助于缩小中国城镇地区的性别工资差距。
- 作者:
邢春冰; 贾淑艳; 李实;
- 全文[ PDF 1990.0 KB ] 2014.2(3) 共有 5197 人次浏览
|
|
- 人力资本、科技职工与技术进步
- [摘要]在中国人口红利转型与经济发展转型的目前阶段,作为重要创新主体,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是否开始发挥作用了呢?本文针对此问题,使用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投入与科技职工占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投入与科技职工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研发投入水平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集体企业、港澳台企业与外商企业的研发投入缺乏明显影响,这与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状况有关。研究结论表明,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传统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
- 作者:
李军林;罗来军;姚东旻;刘畅;
- 全文[ PDF 1351.0 KB ] 2014.2(6) 共有 5274 人次浏览
|
|
- 当前大学生实际失业率及微观决定机制研究
- [摘要]宏观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持续。本文根据2010年和2011年大学生就业微观调查数据,估计了刚毕业大学生的实际失业率,并阐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决定机制。研究发现,大学生失业率绝对水平较高,达到20%左右,但趋势向好;大学的专业设置、大学生个人能力以及就业歧视等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就业难现状。本文讨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作者:
孙文凯;郭茜;王晓霞;
- 全文[ PDF 1486.0 KB ] 2014.2(5) 共有 5926 人次浏览
|
|
- 职业选择、性别歧视和工资差异——对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析
-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0年调查数据,对不同性别求职者的职业选择行为、工资、晋升机会的决定进行了分析。借助于结构化估计,我们发现,源于各职业内部的工资和晋升方案差异,会对男、女求职者的职业选择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对女性进入高工资行业形成阻碍。通过对Brown et al.(1980)的分解方法进行扩展,本文发现,上述影响能解释近1/5的性别工资差异。男女在职业偏好上的不同,扮演着“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其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对缩小性别工资差异起着较大的作用。
- 作者:
陈永伟; 周羿;
- 全文[ PDF 2220.0 KB ] 2014.2(1) 共有 5427 人次浏览
|
|
- 居民养老保险改革的城乡整合成效与区域分割问题
- [摘要]本文系统考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改革,分析其动因、成就和不足,探讨深化改革的战略选择。研究显示,第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顺利合并实施,原因是制度最初设计的城乡统筹性,而更广阔的基础是社会保障改革跨城乡包容趋势;第二,由于管理层次没有提高,参保权益局限于本地户籍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没有促进社会养老保障的跨区域整合。针对区域分割问题,文章从分权式改革文化视角做了解释,建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第二步改革采取提升管理层次和改进权利规则并举的方针,在参保规则和养老金设置上取得新的突破。
- 作者:
张展新;
- 全文[ PDF 1418.0 KB ] 2014.2(4) 共有 5299 人次浏览
|
|
- 工业化、城市化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兼论中等收入阶段的跨越
- [摘要]如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中等收入阶段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中国等几个已经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国家和地区的分析表明,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和有序的城市化进程是实现跨越的基础。产业结构演变应遵循合理次序,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城市化应循序渐进。本文利用1989-2010年的地市级统计数据和系统广义矩(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估算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分析产业发展战略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当前阶段,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两者的紧密配合是现阶段中国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人力...
- 作者:
王智勇;
- 全文[ PDF 3495.0 KB ] 2014.2(2) 共有 4980 人次浏览
|
|
-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女性的就业选择及收入效应的变迁
- [摘要]运用1993-2011年CHNS微观数据,本文探讨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女性就业选择与收入的演变趋势,发现中国女性劳动力从事短期工的比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从事长期工与非农自雇的比率出现下降,农业自雇始终保持较高比重。进一步研究显示,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期到完善期,深化市场机制的制度转变是导致女性更多选择工资工作尤其是短期工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期的制度环境并不利于女性的创业活动,这一时期农业自雇比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受教育程度等禀赋特征的改善。对应于不同的就业选择,其收入上升程度不一,市场机制的深化改革使女...
- 作者:
赖小琼;陈凯鸣;
- 全文[ PDF 2114.0 KB ] 2014.2(6) 共有 5388 人次浏览
|
|
-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 [摘要]本文利用1995年、2002年和2007年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和家庭人口预测数据,实证分析了家庭户主年龄与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关系。研究发现,家庭户主年龄和消费结构存在显著的动态变化关系,如医疗保障支出随着家庭户主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大。本文还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比较静态的角度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通过消费需求结构渠道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服务业及其就业比重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且不同服务业受影响的程度不同,如随着人口结构的老化,医疗和健康护理行业将大幅扩大,随之该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 作者:
倪红福; 李善同; 何建武;
- 全文[ PDF 1149.0 KB ] 2014.2(3) 共有 5353 人次浏览
|
|
- “退而不休”的劳动者:转型中国的一个典型现象
- [摘要]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活跃着一群“退而不休”的劳动者,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享受养老金待遇且仍然从事就业活动;二是没有养老金的老年人继续从事就业活动。根据2011-2012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估算,全国45岁及以上劳动者中“退而不休”劳动者已经占到35%,规模总量大约9800万人,农村和城镇分别约为8400万和1400万。农村主要由缺乏养老金的老年人构成,归因于养老保障制度缺失,而城镇主要由享受养老金的就业人员构成,归因于转轨过程中不完善的退休制度。“退而不休”现象...
- 作者:
程杰;
- 全文[ PDF 3326.0 KB ] 2014.2(5) 共有 6470 人次浏览
|
|
- 工资差距与垄断租金
-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计了行业租金的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表明,垄断力量较强的行业享有更高的行业工资租金。同时,国有部门一直享有正的工资租金。去除工作时间的差异后,垄断性因素对行业工资差距和所有制工资差距的影响更大。分解分析表明,行业租金对行业工资差距的贡献随时间减弱,表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垄断等非竞争性因素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日益减弱。
- 作者:
李晓华;赵耀辉;
- 全文[ PDF 1363.0 KB ] 2014.2(4) 共有 5384 人次浏览
|
|
- 转型红利与中国经济“挤压式增长”
- [摘要]在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人口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基于均衡和非均衡增长两种视角,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动力源泉进行了分解。基于均衡视角研究表明,人口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度约为11.71%;资本深化以及人力资本增加的贡献度分别为56.75%和11.47%;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贡献度约为20.07%,但在分析期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基于非均衡视角分析可发现,在分析期间由于劳动力省际间流动导致人均GDP提高212元,劳动力在部门之间流动导致人均GDP提高1612元。深入研究可发现,...
- 作者:
刘瑞翔; 喻一文;
- 全文[ PDF 2591.0 KB ] 2014.2(1) 共有 4964 人次浏览
|
|
-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分解和机理研究
- [摘要]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按就业、报酬和产出进行了分解,发现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主要由报酬和产值效应相向变动所得的净效应决定,而就业变动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区分名义和实际劳动收入份额的分解情况后,发现剔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及其分解更能反映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的真实情况。利用水平和差分方程,本文不仅考察了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因素,而且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机理,发现各变量通过三大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机理尽管各不相同,但均比较符合理论假说和现实预期。其中,产...
- 作者:
周明海;
- 全文[ PDF 1988.0 KB ] 2014.2(3) 共有 5413 人次浏览
|
|
- 中国居民消费增长的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来自人口结构变化的解释
- [摘要]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扩大消费需求,但消费需求仍然不足,其原因何在?本文通过扩展戴蒙德世代交叠模型构建的总体消费模型,考察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我们使用1989-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老年抚养比对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人口性别比对消费产生显著的负效应;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存在偏效应1,而人口性别结构对消费的影响不存在偏效应。而且,即期人均收入和收入增长率与居民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利率与居民消费呈现负相关关系。本文特别...
- 作者:
刘铠豪; 刘渝琳;
- 全文[ PDF 2271.0 KB ] 2014.2(2) 共有 5065 人次浏览
|
|
- 中国城镇地区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及成因分析
- [摘要]本文使用2012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我们通过考察相同职业在不同行业中的收入变异程度来测度行业间收入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理论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解释能力。本文得到以下结论:(1)补偿性工资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城镇地区行业收入差距问题;(2)人力资本理论能够部分地解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收入差距,但不能解释“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行业收入差距;(3)与工会威胁模型类似的利益集团模型对“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行...
- 作者:
葛玉好;李莹;杜慧超;
- 全文[ PDF 1522.0 KB ] 2014.2(4) 共有 5236 人次浏览
|
|
- 被动加班、工时满意度与最优工时——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证据
- [摘要]加班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但是它合理吗?中国劳动力的最优工作时间是多少?本文基于劳动力供给方视角,采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以工时满意度为因变量、以工作时间为主要自变量的半参数模型,通过刻画工时满意度随工作时间变化的非线性轨迹,证实了加班导致的工时延长显著降低了中国劳动力的工时满意度,进而推导出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加班现象在整体上是消极且不合理的。并且,根据工时满意度随工作时间变化的倒U形轨迹,本文观测到使中国劳动力的工时满意度达到最高水平的每月工时安排大约是22天×6小时。...
- 作者:
王茜;罗连化;
- 全文[ PDF 984.0 KB ] 2014.2(6) 共有 5855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