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乡村废弃物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摘要]本文基于对2017年以来的乡村废弃物管理调查,主要阐明以下发现:第一,以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理念为基准的法律法规,构成了乡村废弃物管理的制度框架。第二,广泛的环境教育和信息传播与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一起,有效促进了养殖业污染治理、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管理的进展。第三,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产生废弃物的企业、住户和个人分担了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责任和成本。财政资金重点投资于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流程中的市场失灵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设施竣工后的运行和维护资金不足,加之项目设计和投资决策缺少制度化的村...
  • 作者:朱玲;
  • 全文[ PDF 2704.0 KB ] 2019.7(5)  共有 4782 人次浏览
  • 房价下跌的消费冲击
  • [摘要]在防范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背景下,预防房价显著下跌所带来的消费冲击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数据(CFPS),实证分析了房价波动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侧重研究房价下跌所带来的非对称性影响,在此基础上检验其对消费冲击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房价上升对居民消费影响为正,但房价下跌带来的负向消费冲击同样也非常明显,且房价下跌幅度越大则抑制居民消费的程度就越高,因而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本文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拒绝了直接财富效应和抵押品效应,而支持预防性储蓄动机。由于存在房价下跌的...
  • 作者:万海远;李庆海;李锐;
  • 全文[ PDF 1677.0 KB ] 2019.7(5)  共有 5770 人次浏览
  • 为何“读书无用论”重返农村?——不同出身个体教育回报率变化的解释
  • [摘要]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初中辍学率上升和高中入学率下降的现象。本文利用CHIP 1995-2013年共计5轮的调查数据,分别估计了农村出身和城市出身个体在不同时期教育回报率的变化,并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样本选择模型缓解估计潜在的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误的问题。研究发现,对于农村出身个体来说,2007年和2013年的高中阶段和大专阶段教育回报率远小于1995年和2002年。对于城市出身个体来说,1995-2002年的高中、大专和大学及以上阶段的教育回报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随后在2007年有所下降,但其在2013年又上升至较高的水平。农村出身个体的高中...
  • 作者:郑筱婷;孙志颖;陆小慧;
  • 全文[ PDF 1715.0 KB ] 2019.7(5)  共有 5336 人次浏览
  • 中国教育—工作匹配现状及其影响效应
  • [摘要]本文结合主观的自我评价法和客观的众数法构建了一个众数自评法新指标,并采用工具变量法纠正测量误差引致的内生性问题,对中国教育—工作匹配现状及其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基于众数自评法的测度结果表明,中国过度教育、适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48.15%、30.28%和21.57%。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显示,与受教育水平相同的处于教育—工作匹配状态的劳动力相比,过度教育者的收入和工作满意度分别低10.7%和45.7%,教育不足者的收入和工作满意度分别高18.1%和30.6%;与相同工作岗位上处于教育—工作匹配状态的劳动力相比,过度教育者的收入...
  • 作者:彭树宏;
  • 全文[ PDF 1719.0 KB ] 2019.7(5)  共有 5669 人次浏览
  • 中国老年人多维度精准扶贫测算研究——基于2010年和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
  •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6年数据,考察中国老年人的收入贫困、多维贫困状况及其变化。就全国整体情况而言,与非老年人相比,2010年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相对较低,但贫困程度更深;而到2016年,两个群体的贫困程度相当。与2010年相比,2016年老年人各缺失维度的贫困发生率和平均缺失份额均大幅下降,贫困发生率平均下降30%左右,平均缺失份额下降10%左右。农村老年人贫困的降幅要超过城市10%左右,农村老年反贫困效果更明显。基于“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计算出的老年人多维贫困指数发现,多维贫困程度要远低于收入贫困程度...
  • 作者:徐丽萍;夏庆杰;贺胜年;
  • 全文[ PDF 1793.0 KB ] 2019.7(5)  共有 4924 人次浏览
  •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及趋势
  • [摘要]以机器人、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本文基于宏观和微观层面评述了新技术革命对就业需求和工作任务产生的影响与趋势。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历史看,机器人、人工智能是延续经济增长过程“自动化”驱动的新阶段,可能诱发报酬递增经济的出现,并影响企业的微观行为。新技术变革的“替代效应”使机器替代体力工作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智力工作岗位的替代,而与之相反的“生产效率效应”则创造了增加劳动力需求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新工作任务,尤其是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工作任务。机器人、人工智能...
  • 作者:屈小博;
  • 全文[ PDF 836.0 KB ] 2019.7(5)  共有 9829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