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就业效应及机制分析
- [摘要]本文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6-2019年12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造了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就业效应及潜在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沿线国家就业水平的提升,该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倡议的就业效应因沿线国家的收入水平、劳动条件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相对于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倡议对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就业的促进效应更大;在劳动力市场效率更高、劳动关系更和谐的国家,倡议的就业效应也更强;在数字...
- 作者:杨志红;陈爱丽;王小林;
- 全文[ PDF 1153.50 KB ] 2023.11(6) 共有 1465 人次浏览
|
|
|
|
|
|
- 促进社会流动的市场机会、社会政策和家庭养育
- [摘要]市场机会、社会政策和家庭养育,是保持和扩大社会流动的三个必要条件和基本支柱。本文旨在阐述,在中国经济增长减速造成市场机会扩大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避免社会流动性减弱的后果。一方面,实现14亿人口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求保持人人向上的通道畅通无阻,充分社会流动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资源重新配置的空间既未耗竭,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也正在开启,保持社会流动性的基础仍然牢固。扩大社会流动、避免阶层固化和贫困代际传递,应该从三支柱的完善着眼,推进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首先,...
- 作者:蔡昉;
- 全文[ PDF 1058.75 KB ] 2024.12(2) 共有 1225 人次浏览
|
|
- 打破城乡壁垒:新型城镇化试点对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研究
- [摘要]打破城乡分割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本文利用2010-2020年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新型城镇化试点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结合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试点对数字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对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跃度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这一积极影响在人口规模适中、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中更为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试点通过纠正劳动力配置扭曲、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加速产业集聚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了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跃度。本文研究结果从经验上揭...
- 作者:李欣泽;高源;李芳芳;
- 全文[ PDF 1172.22 KB ] 2024.12(2) 共有 1134 人次浏览
|
|
-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就业效应研究
-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形势下,稳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如何依托大数据发展,为企业扩大就业规模赋能,是实现稳就业目标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了大数据试验区建设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大数据试验区建设显著增加了位于试点城市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大数据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规模扩大效应和产品创新效应,增加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异质...
- 作者:王智勇;杨金娇;
- 全文[ PDF 1126.19 KB ] 2024.12(2) 共有 1245 人次浏览
|
|
- 外来人口婚配选择对家庭内部议价能力的影响
- [摘要]与本地人结婚是外来人口融入迁入地的重要途径,但家庭内部议价能力差距导致的不平等又阻碍了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数据,探讨了外来人口婚配选择如何影响家庭内部议价能力。结果表明,与本地人结婚显著削弱了外来人口的家庭内部议价能力,导致后者拥有更少的家庭决策权。上述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住房署名权和本地社会网络是影响外来人口家庭议价能力的重要渠道。议价能力降低还反映在家庭分工中,外来人口牺牲了闲暇时间,承担了更多家务责任。与本地人结婚也显著提高...
- 作者:傅瀚钊;韩博;赵楠;
- 全文[ PDF 1058.29 KB ] 2024.12(2) 共有 963 人次浏览
|
|
- 既患寡也患不均:相对生活水平与居民幸福感
- [摘要]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实证研究相对生活水平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替换变量法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相对生活水平提升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夏普利分解法表明,相对生活水平对居民幸福感的解释力居于首位,贡献率高达57.53%;相对生活水平提升居民的社会公平感知和社会宽容水平,进而促进居民幸福感状况的改善。此外,基于不同参照群体形成的相对生活水平评价均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随着参照群体范围的扩大,影响强度趋于下降。群体异质性分析显示...
- 作者:刘金典;吴春燕;
- 全文[ PDF 1148.86 KB ] 2024.12(2) 共有 970 人次浏览
|
|
- 机器人兴起对地区养老保险收入的影响
- [摘要]论文首先利用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机器人兴起对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的影响,以探究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变动的微观机理。事件研究证据表明,当公司机器人普及度出现重大上升之后,公司养老保险缴费数量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实证检验显示,机器人普及度上升1个分位导致公司养老保险缴费额减少约4%,主要原因在于机器人兴起导致公司雇佣和工资水平下降,低学历员工和生产部门员工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随后,本文从省级层面实证检验机器人兴起对地区养老保险收入的影响,发现地区机器人普及度上升1个单位标准差,将使得所在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
- 作者:林灵;曾海舰;向秋华;
- 全文[ PDF 1124.76 KB ] 2024.12(2) 共有 1021 人次浏览
|
|
- 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工收入增长的影响——基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
- [摘要]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及劳动力在不同劳动生产率部门之间的再配置,是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劳动者收入的核心机制。本文基于行业异质性的视角,利用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布朗分解方法,识别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调整对农民工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时期(2005-2010年)相比,行业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下降,是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时期(2015-2018年)农民工收入增速放缓的最主要原因。同时,由农民工个体特征导致的第二产业进入概率的增加,以及由技术...
- 作者:王庆芳;
- 全文[ PDF 1393.48 KB ] 2024.12(3) 共有 1563 人次浏览
|
|
- 户籍制度改革与企业劳动雇佣——来自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证据
- [摘要]本文将2014年的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识别城市户籍限制放宽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控制组城市相比,城市户籍限制放宽后,企业的劳动雇佣对营收增长的反应更加敏感,企业劳动雇佣的灵活性显著提升;户籍限制放宽对企业劳动雇佣灵活性的提升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等级的降低而减少,并降低了小城市企业劳动雇佣的灵活性。机制分析表明,户籍限制放宽主要增强了企业对较低受教育程度劳动力雇佣的灵活性,且不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异质性分析表明,户籍限制放宽对企业劳动雇佣灵活性影响的政策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劳动密集...
- 作者:张云矿;赵子微;
- 全文[ PDF 1119.83 KB ] 2024.12(3) 共有 1913 人次浏览
|
|
- 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初婚推迟的影响
- [摘要]近20年来,中国年轻群体的初婚年龄不断推迟,与房价攀升趋势相吻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探究。本文利用2010年以来的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及城市统计信息,实证检验了城市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未婚比例和初婚年龄的影响。基于性别-年龄群组的分析结果发现,房价上涨显著提高了16~49岁适婚年龄人口的未婚比例,房价上涨1%导致城镇居民的未婚比例提高约0.11个百分点。进一步利用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构建的个人回顾性事件史数据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导致年轻群体维持未婚状态的几率增加,房价上涨1%导致...
- 作者:许敏波;曾梦;房慧;
- 全文[ PDF 1072.75 KB ] 2024.12(3) 共有 1859 人次浏览
|
|
- 长期护理保险如何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
- [摘要]老年人是中国自杀率最高的群体,如何解决老年群体日益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大社会性难题。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20年五期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探究了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期护理保险显著改善了老年人心理健康,且政策效应具有累积性。改善生活预期、减小健康支出压力和降低孤独感是长期护理保险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机制。异质性政策效应评估结果表明,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个体、家庭、地区和政策方案之间具有...
- 作者:刘晓昀;姬琳雪;
- 全文[ PDF 1203.03 KB ] 2024.12(3) 共有 2357 人次浏览
|
|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专业型工作?——来自软件工程行业的早期证据
-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显著缩小了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能力的差距,这一趋势对知识型、专业型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本文以软件工程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成式AI在应用早期阶段对专业型工作的影响效果与机制。研究显示,现阶段生成式AI对专业型工作的冲击有限,对软件开发工作的影响以效率提升为主,距离大规模广泛替代还有较大差距。AI工具在通用型业务场景的效率提升效应最高,在行业属性较强的应用场景中提升效应有限。当应用场景涉及云计算、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能力时,生成式AI工具的表现最差。原因在于,使用生成式AI工具辅助软...
- 作者:马晔风;陈楠;崔雪彬;
- 全文[ PDF 2031.99 KB ] 2024.12(3) 共有 2846 人次浏览
|
|
-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研讨会综述
- [摘要]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于2024年7月23日在京召开“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昌林出席会议...
- 作者:
- 全文[ PDF 775.96 KB ] 2024.12(4) 共有 1043 人次浏览
|
|
- 能源强度硬约束的分配效应:劳动收入份额视角
- [摘要]实现“双碳”目标和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在能源战略和收入分配领域实施的重要举措。本文讨论了能源强度硬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强度硬约束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能源强度硬约束的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效应主要作用渠道为劳动工资风险溢价、劳动-机器资本替代以及劳动议价能力,且该效应存在地区劳动保障制度和企业市场势力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宽松的降碳约束没有显著增加劳动收入份额,而能源强度硬约束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以上结论为优化兼顾公平与效...
- 作者:罗良文;罗志鹏;
- 全文[ PDF 1115.46 KB ] 2024.12(4) 共有 983 人次浏览
|
|
- 隔代抚养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行为吗?
- [摘要]本文聚焦隔代抚养与老年人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使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探究老年人的隔代抚养行为对其社会参与的影响及具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提供隔代抚养能够显著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主要影响其串门、朋辈交流和参加社团三类社会参与行为,且这一影响在城乡、受教育水平和年龄层面表现出异质性。具体而言,隔代抚养主要促进了居住在乡村且相对年轻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通过提供隔代抚养,老年人加强了与子女和亲戚朋友之间的联系,得到了更多来自子女的代际支持,从而促使其社会参与行为增加,并提升了福利...
- 作者:李彦楚;高晶晶;
- 全文[ PDF 1122.08 KB ] 2024.12(4) 共有 1461 人次浏览
|
|
- 工业机器人、劳动力市场差异与婚姻决策
- [摘要]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是影响婚姻决策的重要因素。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冲击了就业和收入,深刻影响了劳动力市场。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数据和微观个体调查数据,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婚姻市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了女性的结婚意愿,推迟了男性和女性的初婚年龄。该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及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使得男性就业稳定性变差、女性获得更高的收入溢价,从而使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经济地位和议价能力相对降低,女性相对提高,婚姻决策随之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
- 作者:潘丽群;闫曰奇;李静;
- 全文[ PDF 1147.47 KB ] 2024.12(4) 共有 1195 人次浏览
|
|
- 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提高了代际流动性吗?
- [摘要]21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是中国保障教育公平、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举措。本文使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对这一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不仅有效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受教育年限,还提高了教育的代际流动性;受教育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群体是收入较低的家庭和希望子女有更高学历的家庭。本文的政策意义在于,提高代际流动性不仅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降低教育成本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还要提高教育质量以提升教育回报。
- 作者:陈长兴;徐榕;
- 全文[ PDF 1140.70 KB ] 2024.12(4) 共有 961 人次浏览
|
|
- 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摘要]在国际局势骤变和逆全球化浪潮下,提升居民消费率成为中国解决供求失衡、保障经济增长持续性最为根本和重要的途径。据此,本文结合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和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工具变量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显示,城镇化能够提升居民消费率,即缓解供求失衡,进而畅通双循环、推动经济增长。机制分析表明,城镇化主要通过降低收入不确定性、扩大居民社交网络规模、改变居民消费环境和消费结构影响消费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城镇化对农村户籍、低收入或户主受教育程度较低、东部地区、受儒家...
- 作者:万广华;张杰皓;胡晓珊;
- 全文[ PDF 1061.23 KB ] 2024.12(4) 共有 1388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