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企业就业规模和结构——基于控排企业名单的考察
-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红利假说”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可以增加就业。本文基于2009-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对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否存在就业红利进行检验,并从企业碳减排方式视角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碳市场的“就业红利假说”成立。相较于非试点企业,碳市场使得试点企业就业规模增加约6.07%,并促使企业的就业结构优化。该结论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基于企业碳减排方式的机制分析表明,与降低产量机制相比,绿色创新机制是碳市场发挥就业效应的主要机制;与末端治理机制相比...
- 作者:吴鹏;黄方圆;黄金波;周先波;
- 全文[ PDF 1359.98 KB ] 2024.12(6) 共有 1103 人次浏览
|
|
- 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分布的变化趋势——兼论中国是否存在幸福悖论
- [摘要]本文利用2010-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最近10年居民幸福感及其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为理解转型国家的幸福悖论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有以下发现。第一,自201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平均幸福感主要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幸福不平等则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改善基本实现了良性互动。第二,幸福感的广义有序Logit回归分析揭示了健康状况和婚姻等因素的显著影响,高收入家庭成员、女性、高教育水平者和农村居民也会感觉更幸福。子样本分析表明,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在考察期内呈现更大幅度的增长。第三...
- 作者:田柳;李玉梅;冯敬宇;
- 全文[ PDF 1728.65 KB ] 2024.12(6) 共有 2355 人次浏览
|
|
-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与劳动力就业选择——基于性别差异视角
- [摘要]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本地非农就业与外出务工影响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高了女性本地非农就业的概率,对男性没有显著影响,且并未降低男性和女性外出务工的概率,对外出务工选择的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增加了本地非农就业机会,尤其是本地服务业就业机会,增加的工作机会更有利于女性就业,促使不就业或者农业就业的女性更多转向本地非农就业,这满足了女性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需求。
- 作者:孙妍;陈立东;邢春冰;
- 全文[ PDF 1102.83 KB ] 2024.12(6) 共有 915 人次浏览
|
|
- 共享机制能否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来自机器学习的实证发现
- [摘要]本文以共享机制能否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研究问题,为以共享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阐释和经验证据。本文以2008-2016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为样本来源,采用分布随机森林模型测度企业层面的共享发展水平,利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和员工间的共享机制将产生显著的技术进步效应,共享发展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约1个百分点,相关结论具有稳健性。机制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激励企业研发创新、提高人力资本投资、降低经营风险和刺激消费需求是共享机制产生技术进步效应的四种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
- 作者:万相昱;
- 全文[ PDF 1221.68 KB ] 2024.12(6) 共有 951 人次浏览
|
|
-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
-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通过“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这意味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仍将是未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表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相配合,才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 作者:李实;
- 全文[ PDF 719.72 KB ] 2024.12(6) 共有 829 人次浏览
|
|
- 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
-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重要部署,提出了就业领域的重点改革举措。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是新时代促进就业工作的宝贵经验之一,对于今后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要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依靠新质生产力推动发展和就业工作,并实现二者的兼容。
- 作者:都阳;
- 全文[ PDF 806.52 KB ] 2024.12(6) 共有 1132 人次浏览
|
|
- 失去与补偿:数字普惠金融对母亲劳动损失的缓解作用
- [摘要]典型的中国家庭分工中母亲通常较多地承担照料子女的责任,尤其在子女升学前,母亲往往会加大时间、精力的投入,因此可能不得不承受一定的劳动损失。本文从就业概率和劳动时间两个维度对此进行了论证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子女升学压力会使母亲的就业概率降低4.47%、周工作时间减少3.26小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升学压力给母亲带来的劳动损失。进一步分析表明,母亲劳动损失主要发生在子女中、高考阶段,数字普惠显著地缓解了子女面临中、高考阶段压力时母亲的劳动损失,即中年女性群体能获得更多的补偿。本文补充...
- 作者:任康钰;韩翼遥;穆远东;
- 全文[ PDF 1063.23 KB ] 2024.12(1) 共有 1028 人次浏览
|
|
- 数字技能对学历-工作不匹配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20年数据,本文研究了劳动者数字技能水平对学历-工作匹配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提高地区数字经济整体水平可以显著减少学历-工作不匹配。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能的提升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劳动者灵活就业实现工作与学历的匹配。异质性分析表明:提升数字技能降低了第一、二产业劳动者的学历-工作不匹配程度;数字技能的错配缓解效应主要体现在中等学历劳动者。此外,数字技能的提升减少了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
- 作者:曹晖;曹力予;
- 全文[ PDF 1084.08 KB ] 2024.12(1) 共有 1657 人次浏览
|
|
- 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的消费激励效应
- [摘要]目前,消费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大量新型灵活就业不断涌现。为此,研究灵活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的消费激励效应,有利于扩大消费,服务于扩大内需战略。本文使用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检验了灵活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的消费激励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显著提高了其消费水平。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者就业不稳定、工资水平低、职业危害大的特征,使其具有较高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参加养老保险能够挤出该群体的预防性储蓄,进...
- 作者:靳卫东;舒梦洁;
- 全文[ PDF 1029.54 KB ] 2024.12(1) 共有 1032 人次浏览
|
|
- 女性议价能力与家庭储蓄行为——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研究
- [摘要]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2010-2020年中国国民储蓄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同期女性议价能力则出现上升趋势。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女性议价能力与家庭储蓄行为的理论模型,从家庭内部权力分布的视角分析中国国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本文使用2011-2019年五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女性议价能力的提升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规模。女性议价能力作用于家庭储蓄行为的机制包括教育支出、社会网络以及移动支付。本文结论丰富了女性议价能力影响家庭储蓄决策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探讨国民储蓄率变化和制定关注家...
- 作者:邹薇;尹文玺;
- 全文[ PDF 1170.79 KB ] 2024.12(1) 共有 1597 人次浏览
|
|
- 机器换人的储蓄效应——技术变革中的收入冲击、消费变动与风险偏好演化
- [摘要]机器换人与居民高储蓄率是近些年中国经济的重要现象,而关于二者的内在关联及影响机理尚待系统研究。本文基于技术变革视角,对中国持续居高的居民储蓄提出了新解释。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带来的机器换人显著增强了储蓄偏好,其他因素不变时,微观主体受机器换人的影响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储蓄平均增加21.45%。该结论在利用不同机器换人和储蓄指标、区域双重差分、工具变量、惩罚回归等方法进行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时均成立。影响机制在于,机器换人虽降低了收入,但会通过减少双倍消费增加储蓄。深层次原因是,机器换人降低了居民的风险偏好,...
- 作者:李超;宁光杰;
- 全文[ PDF 1857.36 KB ] 2024.12(1) 共有 2350 人次浏览
|
|
- 理解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第五轮)报告
- [摘要]为了深入理解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于2023年在全国8个代表性大城市开展了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第五轮)。调查共收集了381个居民委员会的9122份住户问卷和26145份个人问卷。调查数据包含城市本地住户和外来住户及其成员的就业、工作技能、教育培训、收入支出、社会保障等丰富信息,为在中国开展劳动经济学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 作者: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课题组;
- 全文[ PDF 1287.73 KB ] 2024.12(1) 共有 2189 人次浏览
|
|
- 打破城乡壁垒:新型城镇化试点对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研究
- [摘要]打破城乡分割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本文利用2010-2020年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新型城镇化试点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结合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试点对数字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对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跃度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这一积极影响在人口规模适中、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中更为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试点通过纠正劳动力配置扭曲、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加速产业集聚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了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跃度。本文研究结果从经验上揭...
- 作者:李欣泽;高源;李芳芳;
- 全文[ PDF 1172.22 KB ] 2024.12(2) 共有 1026 人次浏览
|
|
-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就业效应研究
-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形势下,稳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如何依托大数据发展,为企业扩大就业规模赋能,是实现稳就业目标的重要议题。本文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了大数据试验区建设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大数据试验区建设显著增加了位于试点城市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大数据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规模扩大效应和产品创新效应,增加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异质...
- 作者:王智勇;杨金娇;
- 全文[ PDF 1126.19 KB ] 2024.12(2) 共有 1104 人次浏览
|
|
- 外来人口婚配选择对家庭内部议价能力的影响
- [摘要]与本地人结婚是外来人口融入迁入地的重要途径,但家庭内部议价能力差距导致的不平等又阻碍了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数据,探讨了外来人口婚配选择如何影响家庭内部议价能力。结果表明,与本地人结婚显著削弱了外来人口的家庭内部议价能力,导致后者拥有更少的家庭决策权。上述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住房署名权和本地社会网络是影响外来人口家庭议价能力的重要渠道。议价能力降低还反映在家庭分工中,外来人口牺牲了闲暇时间,承担了更多家务责任。与本地人结婚也显著提高...
- 作者:傅瀚钊;韩博;赵楠;
- 全文[ PDF 1058.29 KB ] 2024.12(2) 共有 855 人次浏览
|
|
- 既患寡也患不均:相对生活水平与居民幸福感
- [摘要]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实证研究相对生活水平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替换变量法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相对生活水平提升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夏普利分解法表明,相对生活水平对居民幸福感的解释力居于首位,贡献率高达57.53%;相对生活水平提升居民的社会公平感知和社会宽容水平,进而促进居民幸福感状况的改善。此外,基于不同参照群体形成的相对生活水平评价均对居民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随着参照群体范围的扩大,影响强度趋于下降。群体异质性分析显示...
- 作者:刘金典;吴春燕;
- 全文[ PDF 1148.86 KB ] 2024.12(2) 共有 863 人次浏览
|
|
- 机器人兴起对地区养老保险收入的影响
- [摘要]论文首先利用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机器人兴起对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的影响,以探究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变动的微观机理。事件研究证据表明,当公司机器人普及度出现重大上升之后,公司养老保险缴费数量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实证检验显示,机器人普及度上升1个分位导致公司养老保险缴费额减少约4%,主要原因在于机器人兴起导致公司雇佣和工资水平下降,低学历员工和生产部门员工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随后,本文从省级层面实证检验机器人兴起对地区养老保险收入的影响,发现地区机器人普及度上升1个单位标准差,将使得所在地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
- 作者:林灵;曾海舰;向秋华;
- 全文[ PDF 1124.76 KB ] 2024.12(2) 共有 887 人次浏览
|
|
- 促进社会流动的市场机会、社会政策和家庭养育
- [摘要]市场机会、社会政策和家庭养育,是保持和扩大社会流动的三个必要条件和基本支柱。本文旨在阐述,在中国经济增长减速造成市场机会扩大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避免社会流动性减弱的后果。一方面,实现14亿人口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求保持人人向上的通道畅通无阻,充分社会流动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资源重新配置的空间既未耗竭,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也正在开启,保持社会流动性的基础仍然牢固。扩大社会流动、避免阶层固化和贫困代际传递,应该从三支柱的完善着眼,推进体制改革、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首先,...
- 作者:蔡昉;
- 全文[ PDF 1058.75 KB ] 2024.12(2) 共有 106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