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工作时间如何影响城镇职工的健康状况?——来自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
  • [摘要]使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本文定量分析了工作时间对城镇职工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作时间是影响城镇职工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负面因素,特别是对第一产业职工自评健康、第三产业职工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工作时间对城镇职工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群体异质性,即相对于男性城镇职工、室内工作者,工作时间对第三产业女性城镇职工心理健康、室外工作的第二产业城镇职工自评健康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提升受教育程度、增加收入和工作安全性、积极参加医疗保险可以显著促进城镇职工的自...
  • 作者:

    张抗私;刘翠花;丁述磊;

  • 全文[ PDF 1557.0 KB ] 2018.6(1)  共有 5745 人次浏览
  • 特大城市产业疏解政策下外来劳动力定居意愿的变化——以北京市为例
  • [摘要]近年来特大城市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的调控方式被广泛采用。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发现,2014-2016年北京市被疏解行业的外来劳动力定居意愿正在降低,产业疏解政策使得人力资本积累特征替代行业因素显著影响外来劳动力的定居意愿。具体表现为教育水平越低的流动人口,不定居意愿越强。但是这种替代只是在产业升级型疏解和低端服务型疏解中降低了低学历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而在城市定位功能型产业疏解中则没有影响低学历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产业疏解政策对高学历外来劳动力的选择性,虽然提升了特大...
  • 作者:

    侯慧丽;

  • 全文[ PDF 1361.0 KB ] 2018.6(2)  共有 4942 人次浏览
  • 移民排斥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
  • [摘要]欧美各国在政治上强烈的“反移民”浪潮激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移民排斥情绪为什么愈演愈烈,产生移民排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理论上,理性经济利己主义主张经济威胁的重要性,而族群利益更强调种族认同等象征性威胁。实证研究则主要聚焦于劳动力市场竞争、财税负担、公共服务挤占、象征性威胁等方面,但由于经验证据存在理论视角差异、忽视异质性及样本选择等问题,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而国内对于当地居民的迁移排斥或迁移接纳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未来有待在建设调查数据库、区分异质性及探讨方言影响等方面进行拓展。
  • 作者:

    王子成;周易;

  • 全文[ PDF 1150.0 KB ] 2018.6(3)  共有 5373 人次浏览
  • 个体特征对公共服务利用的影响——基于公共卫生服务的研究综述
  • [摘要]如何提高公共服务利用率,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重要挑战。本文提出了一个分析公共服务利用率影响因素的框架,基于此框架,本文着眼于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国际健康援助,通过回顾和分析以往文献,发现除了公共服务的内容以及公共服务政策的实施力度外,服务对象个体的自身特征也会对公共服务的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公共服务也需要供给侧改革,分析影响服务对象接受公共服务的特征,让供给更加符合需求,盘活现有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利用效率。
  • 作者:

    陈秋霖;葛润;

  • 全文[ PDF 1091.0 KB ] 2018.6(6)  共有 4542 人次浏览
  • 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中老年人健康及不平等——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
  • [摘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讨论与检验了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与中老年人健康及不平等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社区体育基础设施有利于提高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并且可显著降低其抑郁程度;第二,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对收入与教育水平较低、农村户籍以及年龄较大的弱势群体的健康增益效应更加明显,且相比室内设施,户外设施的健康改善作用更加有效;第三,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仅能通过增加个人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来改善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还可以通过促进相关社团组织的建立...
  • 作者:

    郑晓冬;方向明;

  • 全文[ PDF 976.0 KB ] 2018.6(4)  共有 5302 人次浏览
  • 互联网使用对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影响——基于CFPS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 [摘要]在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放缓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居民的收入,实现2020年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值得学界深入探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和2014年的两期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现阶段互联网使用对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给中国居民带来23.99%(年化为5.52%)的额外收入。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对不同居民群体的收入影响不同:对中年人、农村居民、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影响相对较大。认知能力和将互联网用于学习,是互联网影...
  • 作者:

    蒋琪;王标悦;张辉;岳爱;

  • 全文[ PDF 1823.0 KB ] 2018.6(5)  共有 6436 人次浏览
  •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际研讨会综述
  •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正处于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行百里者半九十。为了回顾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经验,探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促进发展的关键领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协调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大学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论坛“发展经济学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于2018年9月7日至9月8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牛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劳工组织、世...
  • 作者:

    屈小博;

  • 全文[ PDF 1039.0 KB ] 2018.6(6)  共有 4637 人次浏览
  • 劳动力市场极化问题研究综述
  • [摘要]过去几十年,很多发达国家经历了劳动力市场极化。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创新和技术进步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就业及工资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当前中国学术界关于国内劳动力市场是否出现极化尚未形成定论,对劳动力市场极化形成机制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文从劳动力市场极化的出现、测度方法、形成原因和影响效应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展望。
  • 作者:

    曹洁;罗淳;

  • 全文[ PDF 1023.0 KB ] 2018.6(2)  共有 5993 人次浏览
  • “一带一路”建设与人力资源国际合作研讨会会议综述
  • [摘要]2018年4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一带一路”建设与人力资源国际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机构的知名学者,来自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高管百余人参加会议,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人力资源国际合作以及人力资源培训与服务等议题开展广泛讨论。
  • 作者:

    郑晓明;

  • 全文[ PDF 489.0 KB ] 2018.6(3)  共有 4867 人次浏览
  • “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第九次季会会议综述
  •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经济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第九次季会于2018年4月2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就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女性劳动供给与收入分配、教育回报、退休、健康与贫困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 作者:

    屈小博;余文智;

  • 全文[ PDF 451.0 KB ] 2018.6(3)  共有 5380 人次浏览
  • 中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留守儿童——来自公立学校的非政策性户籍歧视的证据
  • [摘要]本文试图解释为什么在政府大力解决随迁子女平等入学的背景下,仍有超过60%的进城务工人员选择让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留守农村。本文提出,“来自公立学校的非政策性户籍歧视”是导致留守儿童大规模出现的一个原因。在实证中,本文以外地户籍学生是否有为入学(且非“择校”)而“找关系”作为非政策性户籍歧视存在与否的代替变量,发现“找关系”显著提高了城镇公立初中招收外地户籍学生比例,即使分别考虑因遗漏变量、双向因果关系和测量误差可能导致的估计偏误,这一结论仍稳健存在。在控制了小学入学年龄和留级等因素之后,无论外地...
  • 作者:

    王智波;李长洪;

  • 全文[ PDF 1818.0 KB ] 2018.6(5)  共有 4772 人次浏览
  • 中国收入不均等的下降及其成因解析
  • [摘要]中国居民收入不均等扩大的趋势已经发生改变,收入差距似乎进入倒U型的下降阶段。本文使用多个代表性微观数据库来判断这一下降趋势,并分析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从转移性收入的增长率来看,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呈现一定的益贫性质,但是中国转移性收入似乎并不绝对偏向于穷人,重要的是转移性收入自身的不均等呈现倒U型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该项收入将来很可能会有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收入差距缩小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职业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不均等的下降,这也佐证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此外,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比重的上升有助...
  • 作者:

    万广华;吴婷;张琰;

  • 全文[ PDF 2200.0 KB ] 2018.6(3)  共有 5219 人次浏览
  • 对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基于迁移决策的计量分析
  • [摘要]空气污染不仅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估算人们对改善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可以间接反映空气质量的经济价值,从而也能够评价空气污染所致的经济损失。然而,由于空气质量是非市场物品,对清洁空气的支付意愿需要通过对经济主体的陈述性偏好或显示性偏好的分析而得到。本文在居住排序的分析框架下,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及城市加总数据,采用离散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在迁移目的地之间的迁移决策,进而估算了农民工对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农民工对空气质量的支...
  • 作者:

    邓曲恒;邢春冰;

  • 全文[ PDF 1117.0 KB ] 2018.6(6)  共有 4744 人次浏览
  • 财产性收入与劳动供给新红利——对“扩大财产性收入人群”的政策效应评估
  • [摘要]财产性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会降低劳动供给意愿,那么,“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否会必然导致劳动供给减少?在反设事实框架下,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检验了劳动者在有财产性收入和无财产性收入下劳动供给的差异,估计“扩大财产性收入人群”政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前阶段扩大财产性收入人群并不会导致劳动供给减少,相反对劳动供给有一定的激励效果,特别是对农村居民。因此,应当进一步拓宽财产性收入的获得渠道,让更多低收入人群有机会获得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
  • 作者:

    戈艳霞;张彬斌;

  • 全文[ PDF 1460.0 KB ] 2018.6(1)  共有 5114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的家务分工模式及其演变:基于文化扩散视角的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21世纪以来中国家庭的家务分工特征、人群及文化差异,实证检验了当代家庭性别分工模式的潜在演变特征,并从文化扩散的角度探讨了教育、性别观念、地域文化等因素对家庭性别分工模式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代中国家庭性别分工模式正在经历重要的演变,夫妻平等分担家务代表着其演变的方向。目前,这一演变尚处于较早的发展阶段,家务分工模式存在重要的人群和文化差异。总体而言,现阶段城镇家庭家务分工平等化的进程快于农村,年轻、高学历、受传统性别观念束缚较小的个体在相应平等化演变进程中扮演着引领和示范的角色。相...
  • 作者:

    牛建林;

  • 全文[ PDF 2103.0 KB ] 2018.6(2)  共有 5696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与收入流动性
  • [摘要]收入流动以动态视角切入收入分配,反映了机会公平对长期收入格局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995年至2013年八省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将绝对收入流动性完全分解,并通过交换流动性的主体地位和基尼系数变动量的分解,共同说明了基尼系数的上升并不意味着低收入群体状况的恶化。通过收入流动对收入分配的实证检验,证明了收入位次变化显著推高基尼系数的结论,但同时也明确指出分散流动性对收入差距拉大的显著作用,这是要高度重视和警惕的。
  • 作者:

    杨园争;方向明;

  • 全文[ PDF 1471.0 KB ] 2018.6(5)  共有 4955 人次浏览
  • 劳动供给与经济增长
  • [摘要]近年来,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快速减少的同时,劳动参与率的下降进一步推动了劳动供给形势的变化,并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了制约。本文通过对城市住户调查微观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发现,尽管市场机制在劳动供给决定中已经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劳动供给的扩大。以更大的力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劳动力的进一步流动创造条件,将有利于劳动参与率的提升和劳动供给的增加;有针对性地改善公共服务,并提高其在群体之间的均等化水平,将有助于消除劳动供给的性别差异并提高总体劳动供给水平;把养老保障制度纳入劳动力市场...
  • 作者:

    都阳;贾朋;

  • 全文[ PDF 1325.0 KB ] 2018.6(3)  共有 5416 人次浏览
  • 城市规模与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基于生命历程数据的研究
  • [摘要]本文利用CHARLS 2014年生命历程数据,考察了城市规模对中国劳动者工作转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规模显著促进了劳动者的工作转换,促进他们在更年轻时完成工作转换。此外,城市规模对工作转换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主动工作转换,由此验证了城市规模促进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本文继而从工作转换的角度考察了城市规模对工资增长的影响,发现城市规模提高了劳动者经验回报,从而促进其工资增长。如果将工资增长分解为工作内及工作间,可以看到,城市规模对两种工资增长都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城市规模是中国地区间工资收入差...
  • 作者:

    韩旭;封进;艾静怡;

  • 全文[ PDF 1279.0 KB ] 2018.6(6)  共有 5489 人次浏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