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老年人能工作多久?——中国退休年龄人口额外工作能力研究
- [摘要]本文从健康角度估计了中国老年劳动力的额外工作能力,估算了退休年龄人口可支撑的额外工作年限。研究结果发现,男性60岁至74岁的额外工作能力为2.78年,女性50岁至64岁为2.18年,女性50岁至74岁的额外工作能力将达到4.85年。本文进一步区分了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户口状态,发现额外工作能力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且城镇人口的额外工作能力显著高于农村人口。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中国老年劳动力的健康状况总体上能够支撑2~5年的额外工作年限,特别是高学历的城镇老年人口,因而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 作者:张川川;李秋池;魏雅慧;胡志安;
- 全文[ PDF 1865.81 KB ] 2020.8(6) 共有 5863 人次浏览
|
|
- 劳动保护、技能专用性与比较优势
- [摘要]本文借鉴Costinot(2009)、Krishna & Levchenko(2013)的研究,以劳动技能分工为出发点,构建了技能专用性视角下劳动保护影响比较优势形成的两国-两部门理论模型,并利用2015年115国65行业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劳动保护加强有利于高技能专用性水平行业的相关多样化水平提升,使劳动保护程度高的国家在技能专用性水平高的行业有比较优势,且这一比较优势主要沿集约边际实现。进一步地,劳动保护程度加强仅促进技能专用性水平较高行业的高收入组国家和高技术密集度行业的比较优势形成,而对低收入组国家和低技术密...
- 作者:李波;杨先明;李善萍;
- 全文[ PDF 1.30 KB ] 2020.8(6) 共有 5179 人次浏览
|
|
- 家务分工与幸福感
- [摘要]家庭日均家务劳动时间为4~5小时,约3/4的家务由女性承担,但关于家务分工会如何影响幸福感的研究却不足。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CTUS),使用有序概率模型(Ordered Probit)和条件混合估计(CMP)方法研究家务分工对夫妻幸福感的影响,发现妻子家务时间占比对丈夫幸福感水平没有影响,丈夫家务时间占比对妻子幸福感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具有倒U型关系。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公平感知是影响妻子幸福感的重要渠道,如果丈夫家务时间高于社区平均水平会显著提高妻子幸福感;提高丈夫家务时间占比,可以缓解妻子时间贫困,进而提高...
- 作者:杜凤莲;宿景春;杨鑫尚;
- 全文[ PDF 1.34 KB ] 2020.8(6) 共有 6166 人次浏览
|
|
- 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基于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 [摘要]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大城市。为什么人们愿意往大城市流动?城市规模越大,其劳动生产率就会越高吗?利用2001-2015年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回归方法,本文分析了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产业间演变机制。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其中第二产业呈现U型曲线,第三产业则呈现倒U型曲线,并且第二、三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着相关和互补关系;不同主导产业的城市其临界规模并不相同,第二产业主导的城市,临界规模在市区210万人左右,第三产...
- 作者:王智勇;
- 全文[ PDF 2.40 KB ] 2020.8(6) 共有 6676 人次浏览
|
|
- 官员晋升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
- [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地方官员努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文献,总结并考察了官员晋升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已有研究大都支持晋升锦标赛理论对此的解释,并聚焦在官员晋升决定机制和官员晋升努力对地方综合发展效应两个方向。经济发展始终是影响官员晋升结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民生等综合因素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官员的晋升努力会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但这一效果随着任期增加而趋于减弱。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深化对晋升锦标赛标准本身的理论探讨,同时应在官员个人特质和成长经历分析基础上,结合市县层面数据,对官员...
- 作者:曾湘泉;李智;王辉;
- 全文[ PDF 1.04 KB ] 2020.8(6) 共有 5518 人次浏览
|
|
|
|
- 中国城镇居民养老金收入差距的变化
- [摘要]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02年、2013年和2018年三轮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城镇居民养老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以及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居民养老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受教育程度对养老金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逐渐变小,地区和性别的影响呈现出波动性。对养老金收入的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将个人养老金收入低于中位数1/2的提升至中位数1/2水平,个人养老金收入和家庭人均养老金收入差距分别降低25%左右和15%左右;如果将个人养老金收入低于均值的提升至均值水平,个人养老金收...
- 作者:李实;吴凡;徐晓静;
- 全文[ PDF 1.03 KB ] 2020.8(5) 共有 4208 人次浏览
|
|
- 房价上涨对已婚女性生育率的影响
- [摘要]与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趋势相反,近年来中国房价持续上涨。本研究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房价上涨对已婚女性生育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房价上涨对已婚女性生育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保持成立。分年龄组看,房价上涨既推迟了已婚女性生育,又降低了总和生育率。分生育胎次看,房价上涨显著降低了已婚女性生育一胎和二胎的概率,且当一胎是男孩时,房价上涨显著降低了生育二胎的概率;当一胎是女孩时,房价上涨对生育二胎的概率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分房屋所有权的结...
- 作者:李志龙;陈技伟;冯帅章;
- 全文[ PDF 1.24 KB ] 2020.8(5) 共有 4650 人次浏览
|
|
- 女性高学历就能降低性别工资差距吗?
- [摘要]教育与工作的匹配度不仅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会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教育—工作匹配模型(ORU)区分了教育与工作的不同匹配情况,综合考虑了劳动供给和需求的情况,可以更为细致地分析教育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从工作匹配的角度研究了教育如何影响工资进而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的教育回报并非线性大于男性,而是在达到工作要求的教育年限后才有显著体现;符合工作要求的教育年限不论是在禀赋效应还是结构效应方面均能缩小性别工资差距;教育和工作的有效匹配才能更好地...
- 作者:韩雷;侯新望;
- 全文[ PDF 0.98 KB ] 2020.8(5) 共有 4600 人次浏览
|
|
- 环境、努力与收入不平等
- [摘要]收入不平等中既有个体不可控的环境引致的机会不平等,也有个体可控的努力导致的努力不平等。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2015年数据,构造更为全面的环境集与努力集,基于事前参数法测度机会不平等总量,分析环境影响收入的中间渠道,并基于方差分解法测度努力不平等。结果表明:宏观环境(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及基础设施)在个人层面环境(性别、户籍)对收入的影响上具有调节作用;机会不平等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和户籍性质差异;环境影响收入的中间渠道中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且具有性别、户籍性质与区域...
- 作者:刘成奎;何英明;
- 全文[ PDF 1.18 KB ] 2020.8(5) 共有 4410 人次浏览
|
|
- 劳动力教育水平对企业产出的贡献——基于“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和经济普查数据的双重验证
- [摘要]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大量基于个人层面和宏观层面估算教育贡献的研究不同,本文基于“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并结合全国经济普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从企业微观层面探究了教育对于企业产出的贡献,以及教育对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教育因素后,资本对产出的贡献有所降低,劳动的贡献有所提高,而教育的贡献随时间推进其作用越加显现。对于不同受教育程度,中专以下劳动力和大专及以上劳动力的贡献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就进一步拉动企业产出的潜力而言,在高等教育已得到快...
- 作者:曲玥;
- 全文[ PDF 1.42 KB ] 2020.8(5) 共有 4665 人次浏览
|
|
- 创新与收入不平等
- [摘要]本文基于2008-2018年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RIF回归方法,通过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和企业间薪酬差距两个角度,考察创新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不仅拉大了企业内部的薪酬差距,也拉大了企业间管理层的薪酬差距;创新并未有效地缩小企业间员工的薪酬差距;创新通过“生产率效应”拉大了薪酬差距,但通过“替代效应”减小了薪酬差距。最后,本文还发现创新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效果在国企与非国企之间基本类似,但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 作者:李彦龙;
- 全文[ PDF 1.07 KB ] 2020.8(5) 共有 4456 人次浏览
|
|
- 教育收益中的人力资本与信号效应估计——基于学制改革的证据
- [摘要]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积累”还是“信号效应”影响收入,一直是劳动与教育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但却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年数据,以中国学制改革构建准实验设计,分析了教育收益率中“人力资本积累”和“信号效应”的贡献大小。研究发现,根据样本估计的教育收益率约为9.5%,其中约4.0%来自于“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约5.5%来自于“信号效应”的贡献。这说明由于信息不完全,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相对于看不见的“人力资本积累”,教育的“信号效应”占据了更加主导的地位。
- 作者:管振;孙志军;
- 全文[ PDF 1.14 KB ] 2020.8(4) 共有 4959 人次浏览
|
|
- 家庭照料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
- [摘要]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家庭照料对6~12岁阶段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照料的程度与儿童学业成就呈显著正向关系,当控制了儿童的自学能力之后,关系依然成立。对照料类型进行区分,学习照料与心理照料对儿童学业成就的作用同等显著。除此之外,在不同照料形式、不同性别以及城乡之间,家庭照料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具有明显区别。本文结果表明,父母应该增加与儿童的互动时间,不仅要关注儿童学习习惯培养,也要重视其心理健康发展,以保证儿童的竞争优势,促进人力资本良性发展...
- 作者:万凌霄;马铃;
- 全文[ PDF 1.29 KB ] 2020.8(4) 共有 4585 人次浏览
|
|
- 转型期中国家庭的家务分工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
- [摘要]本文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家庭的家务分工特征及其演变,重点检验了男性参与家务的行为随婚姻周期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过去30年间中国男性分担家务的现象整体呈上升趋势。这一方面表现为现代教育发展通过改变个体教育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平等化分工效应;另一方面,在可观测的解释因素以外,家务分工随时间存在相对独立的平等化趋势,尽管其进程还相对缓慢,还存在一定的波折。值得注意的是,已婚男性分担家务的现象在婚姻周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新婚期后男性分担家务的可能性及其分担程度显著下降。其部分原因在于,当...
- 作者:牛建林;
- 全文[ PDF 1.18 KB ] 2020.8(4) 共有 5151 人次浏览
|
|
- 农民工过度劳动是“自愿选择”还是“无奈之举”?——基于过度劳动收入补偿的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2016年和2017年中国乡城人口流动调查数据,建立农民工收入方程和工资方程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农民工工作时间对其收入和工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时间的延长使得农民工群体月工资和月收入得到较小幅度的提升;随着过度劳动程度的增加,农民工小时工资不断减少。农民工群体过度劳动不仅未获得应有的收入补偿,而且过度劳动越严重的农民工损失越多。因此,政府部门应严格限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并规范加班工资制度,保证农民工群体基本休假权利和过度劳动的合理工资补偿,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促进农民工就业正规化。这些措施将...
- 作者:郭凤鸣;张世伟;
- 全文[ PDF 1.07 KB ] 2020.8(4) 共有 4845 人次浏览
|
|
- 养老保险实际缴费率与企业创新——基于非线性关系的研究
- [摘要]“减负税”与“促创新”是当前政府亟待解决中国企业“生存之困”的重要举措。本文以2013-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双固定模型分析养老保险实际缴费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机制效应。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实际缴费率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养老保险缴费导致企业劳动成本上升所引起的要素替代效应会促进企业创新,但融资成本效应会抑制企业创新,两种效应相互叠加而产生了非线性关系;法定费率既定前提下,养老保险缴费遵从度越好的企业,创新水平越高;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仅制造业企业养老保险实际缴费...
- 作者:何子冕;江华;李雅楠;
- 全文[ PDF 1.11 KB ] 2020.8(4) 共有 4799 人次浏览
|
|
- 信息渠道变革引致乡村居民多样化高质量就业的逻辑
-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本文选取乡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评估了互联网的日益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获取渠道,对推动乡村居民多样化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报纸、期刊等传统信息获取渠道相比,互联网的使用可以显著提升乡村居民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此外,从就业质量角度,本文还发现控制了就业类型后,互联网的使用与乡村居民就业收入与就业满意度之间也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本文还验证了互联网发挥影响作用的机理: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通过提升乡村居民的信息获取能力,有效扭转了存在于乡...
- 作者:张世虎;顾海英;
- 全文[ PDF 1.13 KB ] 2020.8(4) 共有 4823 人次浏览
|
|
- 为什么“人口红利”没能在所有国家出现?——一个历史经验的视角
- [摘要]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历史上也经历了不同的认识阶段。在近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对人口红利形成了共识,即一个国家在特定阶段上的人口结构而非人口总量确实对经济增长产生额外的“好处”。然而,“人口红利”似乎并没有在所有国家中出现,以至于人们对“人口红利”的真实性产生质疑。为此,本文给出了实现“人口红利”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并以经验数据为基础,找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人口红利”的国家。通过研究发现,仅有那些总和生育率能够在代际之间快速下降的国家才能获得实际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机会窗口”,...
- 作者:陆旸;
- 全文[ PDF 2.11 KB ] 2020.8(3) 共有 6147 人次浏览
|